別讓“負面偏好”傷害救人醫(yī)學生 |
2020年09月03日 08時14分 新華網 |
一則題為《兩名醫(yī)學生跪地救人無效卻遭惡評》的消息,近日在網上引發(fā)熱議。8月14日晚,一名男子在湖南常德火車站內突發(fā)疾病倒地,不省人事,成都中醫(yī)藥大學的兩名女醫(yī)學生趕緊上前施救,直至救護車到達。遺憾的是,倒地男子經搶救無效最終離世。這段視頻傳到網上后,不料遭到網友的惡搞、吐槽、造謠,一條留言稱:“次日男子家屬把兩名學生告上法庭,原因是兩個女生沒有行醫(yī)資格證,這劇情怎么樣。”該留言獲得超過6萬人次點贊。 該留言自稱“劇情”,可見留言者或許也自知留言的內容并非事實,而是憑空虛構。從性質上看,惡評當事人的確帶有故意造謠的意味在內。兩位醫(yī)學生好心救人,卻遭此中傷,心里當然會感到很難受。并且,此留言具有挑撥離間的作用,容易置救人者于不利的境地。好在男子的家屬通情達理,不僅沒有上當,反而抨擊惡搞和造謠,挑撥才沒有得逞。 出門在外,在看到有人倒地時,對于是否上前施救,一時之間,不少人會陷入猶豫當中,擔心自己水平有限,反而可能誤事,甚至讓自己惹上麻煩。類似惡評的社會危害不容小視,可謂出現(xiàn)一個都會嫌多,因為它會加重施救者的猶豫心理,讓更多人不敢果斷出手。 見義勇為屬傳統(tǒng)美德,不僅社會褒獎這種行為,而且法律也為之撐腰。俗稱“好人法”的《民法總則》第184條規(guī)定,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,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。包括醫(yī)學生在內的任何人,在實施緊急救助時不僅不需行醫(yī)資格證,而且出現(xiàn)不良后果可以免責。從這個角度看,該留言也體現(xiàn)出當事人法律知識欠缺和道德修養(yǎng)不高。 兩名醫(yī)學生可圈可點的地方有很多,她們不僅敢救,而且會救,不僅勇為,而且智為。她們?yōu)榱司热?,錯過了本應搭乘的列車,耽誤了行程,可謂舍己為人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對搶救結果不滿意,她們在轉身離開現(xiàn)場的瞬間,忍不住抽泣起來。對生命如此尊重,對患者有這樣的同理心,體現(xiàn)出她們高尚的品質。惡評者不僅看不到這些,反而故意炮制負面爆點,暴露出其看待事物的片面視角與陰暗心態(tài)。 更要看到,單個惡評或許不足懼,惡評留言獲得的大量點贊,卻是一股不容忽視的網絡力量。救人視頻起初并沒有引發(fā)多大的關注,被加入惡評之后,此事反而成為社會熱點,個中原因,值得深思。據(jù)專家分析,人群中存在著一種樂于分享負面信息的現(xiàn)象,即所謂“負面偏好”。這起醫(yī)學生救人遭惡評事件中,負面觀點成為引爆點,正是“負面偏好”的一個典型例證。 好人好事很多,卻容易遭遇好事不出門的尷尬,而眼球經濟又為“負面偏好”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這樣一來,向好人好事當中加入“壞佐料”,就會成為提高傳播效率的一種途徑?!柏撁嫫谩比舻貌坏郊m正,好人好事反被惡評纏身、對人和事進行習慣性質疑和負面“開發(fā)”等劇情,仍會不斷上演。 (責任編輯:梁艷) |
【關閉窗口】 |